中药配方颗粒行业分析结束试点,量价齐升在

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05611.html

(报告出品方/作者:浙商证券,孙建)

1.看本质:中药配方颗粒引领饮片标准化发展

中药配方颗粒是传统中药与时俱进的产物,是中药饮片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相较传统饮片有携带、储存方便等众多优点。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家主张“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中药配方颗粒因产业化程度高、运输方便、组方便捷等优势在应对疫情大考时发挥了重要应急作用,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应用中一直占有一定的比例,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度也逐渐增高。年开始至今,在近三十年的“试点时代”发展中,中药配方颗粒在质量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应用前景也愈加广阔。

1.1.中药配方颗粒V.S.中药饮片,优势何在?

国外快速发展,催生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项目。日本70年代就研究生产出多种“汉方颗粒”,8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研究生产了多种“科学中药”及多种经典方颗粒。“汉方颗粒”及“科学中药”在欧美、东南亚等地被广泛应用,深受欢迎。相比之下中药配方颗粒在我国大陆起步较晚,以时间为轴,沿轴纵观中药配方颗粒的国内发展历程,可将其大致分为3个时期。第一阶段:-0年,科研阶段,江阴天江药业、广东一方制药承担饮片改革试点生产研发任务;第二阶段:1-年,为试点生产、使用阶段,增加三九药业、北京康仁堂等共计6家试点生产企业,承担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的研制及统一工作;第三阶段:年至今,为逐渐开放阶段,中药配方颗粒行业得到进一步促进和发展。

传统饮片药效利用率约为30%-60%(患者煎煮中药环节可能不能发挥全部药性),质量稳定性较差,售价、毛利率较低;而中药配方颗粒药效利用率约70%-80%,同规格价格比传统饮片高约30%-50%,毛利率约60%-75%,且携带方便、服用方便、质量稳定,优势明显。我们认为中药配方颗粒借助了现代科学技术与手段,采用规模化生产方式,提升了产品质量标准的同时,使中药饮片向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2.国家鼓励*策陆续发布,行业发展逐渐成熟

与化药、中成药相比,中药配方颗粒行业一直是*策比较保护的子行业:和化药、中成药相比,中药配方颗粒不受一致性评价、两票制与降低药占比的影响,而且享受25%的药品加成,医院可根据临床需求,进行自主采购,享受市场定价。从年国家提出中药饮片改革到年启动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到1年配方颗粒纳入中药饮片管理,再到年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放开市场运行,国家为适应其快速发展,期间不断探索更新相关*策法规,相关监管制度和标准不断驱动行业发展逐渐成熟。

1.3.对标日本汉方药发展,看国际化发展

日本汉方药的中药配方颗粒在中药饮片市场占比约为60%,在国际接受度较高。其中瑞士、中国、美国是日本汉方药主要的出口国,年,三国出口金额占比近80%。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汉方药”颗粒研究,开发了我国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等收载的个中药复方颗粒,在日本经方以水煎方式制作的汉方药,注册不需要进行动物药效、安全性和临床研究,只需提供工艺、标准等药学研究资料。汉方药20世纪80年代便被纳入日本国民健康保险的范围,产品畅销欧洲,占据了全世界90%的中药市场销售份额。

新媒体、电商代表的新平台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也带动了国际市场对中医药的需求。然而,中医药及其制剂等因文化理念、审批标准、有效性验证等多种因素且西方人对患者自己煎煮中药的用药方式无法接受,严重限制了其国际化发展。在中药类产品中,中药配方颗粒不仅能免除复杂的煎煮过程、方便冲服和储存,还能满足中医药临床配伍及随证加减的要求。

与中成药产品相比,中药配方颗粒在出口环节可以绕过一些针对药品的贸易壁垒,在一些国家不需要完成药品的注册评审就能被视为药品原料进入海外市场。对标日本汉方药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单方中药配方颗粒已经被欧美等多个国家所接受,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执业医师对于中草药的认识越来越深,中药配方颗粒已经成为中医药国际化的桥梁。随着国内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完善,我国配方颗粒有望成为重磅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们认为参照日本汉方药市场趋势,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将推动中药产业结构升级,为中药进*国际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国内坚持饮片为主导的*策环境下,中药配方颗粒在海外市场开拓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2.看变化:试点结束,迎来新机遇

2.1.市场端:量价齐升,百亿市场将迎来数倍扩容

2.1.1.销售范围拓宽,或加速市场扩容

销售范围医院拓展至具有中医执业的各级医疗机构,医院与基层市场将加速贡献市场增量:中药配方颗粒以往只能医院(医院)销售。医院在所有医疗机构中的占比较少。我国卫生机构(含医院)万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7万家,医院3.5万家。其中:医院家、医院家、医院家,预医院数量仅为家左右。配方颗粒的使用医院拓展至所有具备中医执业的各级医疗机构,使用范围大大增加,且第三终端市场更加迎合中药消费偏好,替换周期短,我们预计市场将迎来大规模放量。(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1.2.出厂价或上涨,覆盖标准切换、原料涨价成本

由于新标准对中药配方颗粒原料质量、生产设备、产品检测等环节均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药配方颗粒各项成本大幅增加,且新标准中的中药配方颗粒的制成量与规格换算虽然保持一致,却与原企业标准规格存在很大区别。比如,玄参配方颗粒,国标制法规格为每1g的颗粒相当于饮片1.5g,然而原企业标准规格为1g颗粒相当于饮片4~6g,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上涨。同时,近期受疫情、干旱水灾等影响,原材料价格也在持续上涨。参考上市公司公开数据毛利率60-75%,假设单位规格中药配方颗粒出厂价格为元,执行新标准后成本上涨30-50%(考虑当量换算成本+原料涨价成本),则当出厂价上调7.5%-20%时,即可覆盖成本上扬。年初按照新标生产的配方颗粒产品会陆续上架销售,而标准的切换也给企业形成新的价格体系提供良好契机,因此我们预计各企业或上调价格,对冲标准提升、上游成本压力。

市场空间测算:由于*策初步落地,还未有明显放量趋势可供参考,但考虑第三终端市场替换周期短的特点,我们预计由于*策放开,销售端范围拓宽带来的放量将在3-4年达到相对稳定状态。根据《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指出坚持中药饮片的主体地位,参考山东省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做好中药配方颗粒医保支付工作的通知(试行)》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中明确规定,同一医疗机构中药配方颗粒的使用量不得超出中药饮片的30%,因此我们预计市场放量达到相对稳定时中药配方颗粒的使用量将至少达到中药饮片的20-30%(较年有2-3倍增长空间)。

参考桑葛石咨询整理,按规格折算后中药配方颗粒价格比传统饮片平均高出50%左右,假设年初配方颗粒企业为覆盖标准提升、上游成本压力,出厂价上调7.5%-20%,则同规格配方颗粒价格比传统饮片将高出约60%-80%,参考中药饮片市场规模0亿元,期间不考虑集采等大规模降价影响,我们测算中药配方颗粒放量达到相对稳定时对应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

2.2.支付端:配方颗粒纳入医保,大规模集采条件尚未成熟

关于医保:中药配方颗粒价格普遍较中药饮片高,医保*策的实施为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亮绿灯。年12月30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中药饮片、中成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各地根据基金承受能力和临床需要,按程序将符合条件的民族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和中药饮片纳入本地医保支付范围,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并鼓励将公立医疗机构采购的中药配方颗粒纳入省级医药集中采购平台挂网交易,促进交易公开透明。早在国家发文前,云南省、浙江省、湖北省、山东省等多地便已经将中药配方颗粒纳入省级医保支付范围,但也不乏部分省市将中药配方颗粒踢出医保范围,如:黑龙江省、福建省等,且部分省市出于本省整体经济民生发展考虑会对本省试点企业倾斜,如河北省等,各地医保进度不一。我们认为,全国市场医保支付标准的逐步规范,将打破地方保护下的省级试点企业的医保报销独家优势,更有利于市场整体有序发展,整体看终端支付能力增强将进一步拉动中药配方颗粒需求增长。

关于集采:集采条件不成熟,我们预计配方颗粒或进入发展*金期。年8月在答复《关于加快中药及配方颗粒进入集中采购的建议》时,国家医保局表态下一步将加快将中成药及配方颗粒纳入集中采购,因此配方颗粒集采是必然趋势。参考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化药集采的大前提,中药配方颗粒的标准制定是其进行集中采购的先决条件;同时,除对质量标准进行限定外,当量的统一也是中药配方颗粒全国集采的大前提。

截至年12月仅有个品种标准进行公示,而中药配方颗粒常用品种约~种,标准全面制定还需稳定推行,当然也不排除部分省市对量大价高的品种先行进行集采探索,但整体看新标准的配方颗粒还未进入放量期,参考中成药集采进度及地标升国标后的放量趋势,我们预计配方颗粒或进入发展*金期。此外不同于仿制药,中药配方颗粒具备上游资源属性,参考中成药省级集采大部分产品降幅在30-50%左右,我们认为相比于化药,中药配方颗粒集采的降幅也将类似于中成药比较缓和。

2.3.生产端:规模+质控构建坚实护城河,行业龙头保持领先

中药配方颗粒6家国家级试点企业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较高。截至年11月,全国共批有各级试点79家,然而大部分企业由于没有大批量的产品销售,牌照基本处于“闲置”状态,真正拥有规模化产品销售的企业仅有二十余家。其中中国中药处于龙头地位,占据50%左右的市场份额。

尽管牌照放开,但我们认为配方颗粒行业依然存在较高进入壁垒,门槛名降实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市场准入:*府依然限制准入条件,新进入者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省级标准;2)供应链管理:*府强调原材料溯源,要求企业全产业链发展,对供应链管理提出新要求;3)产能供给:配方颗粒需要规模化产能才能形成规模效应;4)质量控制:在技术要求中,引入了“标准汤剂”的概念,而且规定了特征图谱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强化了中药配方颗粒的整体质量控制水平;5)品种覆盖:医院一般不混调,因此品种覆盖广泛的企业更加具有优势;6)销售网络:抢占第三终端市场需要搭建广泛销售网络的能力。

我们认为中药配方颗粒行业放开虽然会吸引新玩家进入,但能够做大规模高质控的仅在少数,短期内格局不会发生改变。中药配方颗粒企业要想实现盈利,从药材采购、工艺技术到生产、质量管控、销售终端等环节,需要一体化规模优势。一方面龙头企业在渠道、品种、市场准入等方面优势明显,护城河仍在,另一方面由于质量管理更加规范化,相当一部分质量不达标的新进入者将被拒之门外,龙头企业将不断巩固先发优势。

3.重点公司分析

3.1.中国中药:中药配方颗粒龙头,全产业链联动发展

公司拥有强大的股东背景:中国中药是中国医药集团旗下唯一的中药平台,母公司国药集团直属中国国资委,拥有集科技研发、工业制造、物流分销、零售连锁、医疗健康、工程技术、专业会展、国际经营、金融投资等为一体的大健康全产业链。截止年5月,公司拥有家子公司,包括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集团德众(佛山)药业有限公司、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集团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等多家优秀企业。拥有1多个成药品规(其中多个品规入选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多个单味中药配方颗粒品种,多个经典复方浓缩颗粒(专供出口)。涵盖中药材种采、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中医药大健康等相关领域,拥有优质的品牌资源和产品资源。

积极布局上游中药种植基地和终端增值服务,打造全产业链服务高地。年10月,公司启动“龙印中国药材”旗舰品牌战略,利用原料来自主产区的优质中药,从上、中、下游全过程把控,全力打造中药全过程可溯源体系和质控体系,建立中药大健康全产业链的强大布局。已经有拥有“冯了性”“安宁”“同济堂”3个中华老字号,“同济堂中药文化”“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少林跌打止痛膏”“源吉林甘和茶”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仙灵”“同济堂”“仙灵骨葆”“天江药业”“德众”5个驰名商标。

公司在上游主要布局种子种苗、药材种植、药材贸易这三大业务,启动GACP基地种植建设。截至21年6月,公司已建成GACP基地个,覆盖药材品种70种类,合作种植面积大于9万亩,为中药质量保驾护航。

公司中游在原有的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中药饮片的业务板块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产地综合业务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完善全国工业布局。经过两年的投入和建设,已经建成17家产地综合类业务公司,其中位于湖南、重庆、云南、四川、黑龙江、福建和山东的子公司已经获得生产许可。

在对上、中游产业布局的同时,公司越来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4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