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O龙头,百洋医药品牌运营步入发展高速

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706/4892467.html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国盛证券张金洋)

一、百洋医药:国内领先的健康商业化平台,步入高速成长期

1.1十余年扎根品牌运营,品类拓展加快

百洋医药成立于年,是中国领先的健康品牌商业化平台。主营业务涵盖品牌运营、批发配送和零售三个板块,其中品牌运营是公司核心业务,年上半年贡献八成毛利额,是公司主要利润来源。

公司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1)年-年,业务探索及成长阶段:公司主要运营迪巧、泌特两个品牌,经过10余年运营,迪巧、泌特由初创品牌发展为国内知名品牌,在各自细分领域的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这一阶段,公司积累了丰富的零售渠道品牌运营经验,为后续零售渠道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2)年至今,业务复制及成熟阶段:公司顺应国家医药改革方向,不断丰富运营品牌的数量,已形成OTC及大健康、OTX等处方药和肿瘤等特效药多品牌矩阵,覆盖领域已超10个,包括:骨健康、消化、肝病、泌尿系统、糖尿病、认知障碍、眼科、疼痛、心血管、肿瘤、呼吸、抗衰等,运营渠道进一步扩面,医院、零售终端、电商以及基层/深度市场实现专业覆盖。

以零售渠道为特色,深耕多渠道品牌运营。

公司自设立以来即开展OTC类产品以及处方药产品的品牌运营服务,医院渠道均沉淀了专业营销推广经验,包含品牌场景化活动、店员教育、消费者教育以及学术活动等。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公司积极开展电商营销推广,积累了丰富的运营案例和方法论。

与此同时,在核心渠道发展的过程中,公司不断拓展和深化渠道布局,开拓基层/深度市场的营销推广服务。

1.2股权架构稳定,核心团队专业背景保证商业化实力

公司股权架构稳定,实控人具备深厚医药商业化实力。

百洋集团持有公司70.29%的股份,是公司控股股东,付钢先生持有百洋集团52%的股份,通过间接持股方式共持有公司39.03%的股份,是公司实际控制人。付钢先生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曾任丽珠集团营销副总裁,年创建百洋医药,具备深厚的医药商业拓展实力,能有效把控关键选品环节,规划医药产品营销策略。

公司管理层专业背景过硬,深耕医药品牌运营。

从背景上看,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大多具备医学背景以及医药产品市场营销经历,专业化程度高,能带领公司有效开发OTC大健康产品、OTX处方药及新特药市场,巩固和扩宽多个销售渠道。

1.3核心业务高增长,带动利润快速提升

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核心品牌运营业务带动利润快速提升。

收入端,-年公司收入逐年增长,且CAGR达到24.53%,保持快速发展,年在疫情影响院内、院外医药需求的状态下,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5.20亿元,同比提升5.43%,展现经营韧性。

利润端,-年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CAGR达到20.34%,年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13亿元,同比增长57.09%,增长明显加快。

根据公司年业绩预告,年公司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75-5.15亿元,同比增长14.94%-24.62%,主要系公司品牌运营数量不断增加,品牌矩阵优势显现,带动整体业绩逆势提升。

品牌运营业务进入高速发展期,毛利率优势明显。

近年来公司收入增长主要系核心品牌业务高增长带动,公司品牌运营业务年实现营收29.05亿元,同比增长34.12%,H1实现营收16.98亿元,同比增长31.12%,超过公司整体收入增速,进入高速发展期。

从毛利上看,-H1公司品牌运营业务保持45%以上高毛利率,H1贡献7.98亿元毛利额,占比超八成,是公司主要利润来源。

公司销售费用率逐年下降,核心业务高增长并未导致销售费用大幅提升。

-年,公司销售费用率逐年下降,目前在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相较于品牌运营收入及毛利额的快速提升,公司整体销售费用率管控良好,且有望继续保持。

若将销售费用全部计入品牌运营业务,测算核心品牌运营业务的净利率,发现自年以来,品牌运营业务的规模提升有效带动了该业务净利率的提升。

人效提升快速,商业化平台价值有效验证。

-年,公司人均创收由万元提升至万元,人均创利由10万元提升至近18万元,人效显著提高,展现出医药商业平台的规模优势。

目前公司销售人员的布局已基本完成,后续增加品牌运营产品,预计销售人员数量不会大幅提升,整体人效还有提升空间。

二、品牌运营需求旺盛,头部CSO价值凸显

2.1医药产业链分工细化,品牌运营维持高景气

国内医药产业链分工逐渐细化,医药品牌运营需求旺盛。

随着医药研发投入加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医药行业进入高效运营阶段,各环节分工不断细化,第三方医药服务陆续崛起。

在成熟的医药流通市场(如美国),医药厂商会将产品推广服务外包给品牌运营公司,并支付一定销售比例的服务费,如:年,默沙东对其销售团队裁员余人,并与InVentivHealth(INCR)签约合作,由InVentivHealth为其提供品牌运营服务。

国内医药品牌运营服务的需求主要来自三个方向:

1)跨国药企: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跨国药企,由于对中国的市场需求了解不足,出于对药品研发趋势判断风险的考虑,更愿意付出一定成本,把专业的产品推广及销售工作交给专业的公司去完成,而自身专注于药品的研发与生产。

我国是药品进口大国,更是跨国药企看重的目标市场,年我国药品进口金额达到.09亿美元,相比于年进口药品金额增长了3.16倍,具备广阔的潜在品牌运营市场空间。

2)国内Biotech:从国内创新型药企的经营情况来看,公司研发实力强劲,但在产品商业化经验上有所欠缺,销售队伍的有效搭建和运行存在挑战,整体销售费用率维持高位,商业化效率低于专业品牌运营平台。

随着Biotech研发生产支出不断提升,落地新品的快速商业化需求会愈发明显,进而为品牌运营行业贡献收入增量。

3)国内传统药企:传统医药生产企业的销售团队通常医院市场为主,通过大客户管理方式,医院渠道推广模式,但在面向零售渠道时,大客户管理方式的投资回报大幅下降,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基于此,传统药企会选择与品牌运营商合作,实现不同渠道的差异化推广,保证销售效率最大化。

医药分开、两票制、带量采购等医改政策持续推进,催化品牌运营服务加速发展。从政策实施的直接效果来看,进入集采名录的药品价格普遍大幅下降,未进入集采名录的原研药不具备价格优势,价格随动下降导致量价齐降,整体院内销售受到较大冲击。一方面,原研药厂商持续拓展院内市场的压力加大,各产品销售团队的人均产出下降,存在外包院内销售的需求,另一方面,原研药厂商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71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