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药品目录作为医保支付药品 依据,在保障广大参保人用药权利、减轻药费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7月3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自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正式确定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规则,同时明确起滋补作用的药品,含国家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的药品,预防性疫苗和避孕药品等8类药品不纳入基本医保。
“预防性疫苗不纳入基本医保”去年已明确
预防性疫苗不纳入基本医保的消息引起
给异地就医带来便利
据介绍,过去乙类药品的15%是地方目录可调整的权限,从而形成了“地方增补目录”。《办法》出台后,有患者担心“常吃的药物现在不能报销了”。
“虽然各省市的增补药品目录少了,但是要看到,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药物数目是在增多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策与管理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陈昊介绍,原来地方可以按照不超过国家医保目录乙类药物数量15%的原则增补地方目录,但实际上,很多省市的增补数目是远高于这个比例的。
陈昊认为,过去有的地区目录可能超出了筹资水平致使基金面临超支风险,而现在要求各地执行国家统一目录,从整体上提升医保药品目录的保障能力和水平,提高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让钱花在刀刃上”,有利于医保基金长期稳定运行。
“进入地方医保药品目录的药销量会更好一些,所以容易滋生行贿购买医保名额的现象,或者出于对地方药企的扶持和保护,会将本地生产的药品优先纳入地方医保目录,但这实际上并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一名药企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国统一目录后,各药企便回到同一个起跑线,致力于通过降价、研发更好的创新药等方式公平竞争进入医保药品目录的机会。
陈昊说,在异地就医日渐频繁、异地就医报销结算方式不断改革的前提下,各地增补目录的差异也会使得患者在做报销结算时遇到参保地与就医地报销范围不同的矛盾,而现在统一了医保药品目录,也给异地就医带来了便利。
腾笼换鸟提升百姓重大疾病保障
《办法》规定,建立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原则上医保药品目录每年调整一次。陈昊认为,从过去两年的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可以看出,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在工作机制和技术都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条件。
按照国家医保局要求,地方从年开始,要在3年内按照第1年40%、第2年40%、第3年20%的比例开展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湖北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湖北省将对原省级增补药品逐年消化,3年内调整删除完成。优先将国家、湖北省以及被其他省份列为重点监控范围的药品(主要为营养成分补充药物、免疫增强剂、活血化瘀类等辅助用药,费用高,疗效不确切),列为重点调整对象,坚决予以删除。删除调整后,上述药品将不再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节约基金将用于提高百姓重特大疾病的保障力度。
湖北省年以来地方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已调出40%。今年1月1日,湖北省正式实施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对接国家新版医保药品目录。与原版目录相比,目录调整的常规准入部分新增了个品种,新增药品覆盖了国家基本药物、癌症及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慢性病用药、儿童用药等,并且将国家新增谈判成功的70个国家谈判药品和续约成功的27个国家谈判药品,全部纳入我省医保药品目录。(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胡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