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项科研成果获

人民网南宁5月24日电(王功孝)5月23日,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宁举行。广西中医院科研成果“‘四象脾土和五脏’治未病模式的构建与应用”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此外,该院科研成果“中壮药保护GM性聋机制及相关细胞技术应用”“中西医结合诊治难治性颈椎病的研究与推广”分别获得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了解,此次获奖广西中医院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作为 完成单位首次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广西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获奖励项目数、奖励等级再创新高。医院科研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颁奖现场。广西中医院供图

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四象脾土和五脏”治未病模式构建与应用

成果“‘四象脾土和五脏’治未病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是该院谢胜教授团队历经多年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形成的重大研究成果,实现了规模化推广应用,为行业中医治未病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范式。

广西中医院院长谢胜作为获奖代表领奖。广西中医院供图

广西中医院院长谢胜介绍,该成果创新构建了“四象脾土和五脏”治未病理论,形成了“五行藏象中医外治疗法”,实现了外治疗法的规范与“靶向”治疗。研发了涵盖经方膏方、药膳药茶药酒、防疫产品等治未病制剂系列产品,用于重大疫病、疑难、慢病、内伤杂病等人群的防治,成效显著。

谢胜教授(左3)为患者诊病。广西中医院供图

该项目主持制定中医方案、专家共识、诊疗指南等18项,获专利4项,出版专著、教材共6部,发表论文篇(SCI收录15篇)。

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中西医结合诊治难治性颈椎病的研究与推广

成果“中西医结合诊治难治性颈椎病的研究与推广”是广西中医院钟远鸣教授团队历经13年攻关,运用颈椎动态MRI早期诊断CSM并指导手术入路选择、采用颈肌“四方抗阻”静力功能锻炼、中药“脊髓伤方”辨证用于CSM的脊髓型颈椎病,创立了“动、静、方、术”四维诊疗体系;并开创了包括辨证运用CSR中药特色制剂、依据颈椎动力位影像制定“反失稳方向”的颈椎顺向牵引、结合壮医经筋疗法于四肢远端选穴治疗CSR、“四方抗阻”静力操改善颈部肌肉功能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构建了“辨证方、顺向牵、经筋推、远端穴、静力操”五步综合防治系统,探索出一条颈椎病“简、便、廉、验、壮”的防治新路。

该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专利14项,主持及参与制定行业标准3项,相关成果不仅在区内外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还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大学、医疗机构进行交流,社会效益显著。

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壮药保护GM性聋机制及相关细胞技术应用

成果“中壮药保护GM性聋机制及相关细胞技术应用”是广西中医院宣伟*教授团队从中壮药保护GM性聋设计及相关细胞技术研发入手,系统开展中壮药对抗GM性聋细胞形态学、听力学、分子机制及相关细胞技术应用研究。该项目构建了基于中医肝脾肾瘀的防聋治聋理论新体系,实现了自创形态学多重免疫荧光细胞新技术,应用于耳蜗并推广脑神经细胞领域研究,首先发现并揭示了在脑损伤和特定光动力生物调节条件下,脑神经细胞和突触损伤与修复、神经细胞发生和迁移等过程与现象,以及中壮药保护耳蜗感音神经细胞药效作用,调控径路新机制。在国外发表相关成果论文18篇,其中SCI 区期刊13篇,被SCI他引次,高被引论文5篇,被SCI他引次。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相关成果论文17篇,相关中文成果论文获他引次。

近年来,广西中医院以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为双轮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在中西医协同攻克危重症、疑难性疾病、区域常见多发病临床研究、疗效评价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年医院入选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的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储备库。

下一步,广西中医院将着眼于解决中医药重大临床问题和科学问题,聚焦中医药防病治病作用原理、疗效阐释,推进多学科交叉创新,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需求,为健康广西、壮美广西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责编:王功孝、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3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