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沪港合作与发展研讨会发言摘编

编者按

11月29日,由上海市*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上海社会科学院、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联合主办的年沪港合作与发展研讨会,以视频会议形式在上海市*协召开。与会沪港两地*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企业家、社会团体代表等参加研讨会,围绕“新格局下沪港合作创新”发表主题和专题演讲,重点聚焦沪港科创中心合作发展,就两地科创战略协同、高水平科技互通、人工智能产业集聚等深入研讨。本报摘编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主题演讲

继续携手并进实现合作共赢

■宗 明 上海市副市长

回望过去,沪港合作取得积极成果。年,两地召开第五次沪港合作会议,确定在商贸、金融、法律专业服务等13个领域61项合作项目,绘就沪港合作新蓝图。尽管受疫情影响,但沪港两地各部门、各方面同舟共济,务实推动各领域合作交流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在商贸投资领域,上海一直致力于为港商在沪营商创造良好环境和便利条件,香港对上海投资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沪港进出口贸易保持平稳发展;在科技创新领域,沪港两地充分发挥各类平台作用,以设立香港专场或沪港合作专场等形式,促进双方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合作;沪港两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项目成果不断涌现。在教育文化领域,沪港大学联盟在教学、科研、学习实习创业等多个领域有所建树。一些教育、文化领域重点合作项目纷纷落地落实。在青少年交流领域,沪港两地不断创新思路,众多姊妹学校实现“云互访”,香港青年在沪发展租房难问题有突破性进展。另外,沪港两地企业积极合作,服务两地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沪港创新合作前景广阔。沪港两地合作应贯彻好“三个全力支持”,充分发挥上海优势,支持香港增强发展动能;贯彻好“必须保持香港独特地位和优势”,深化沪港交流合作;贯彻好“共同维护和谐稳定”,不断壮大爱国爱港的力量;贯彻好“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协助香港融入国家开放大局;贯彻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实现两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二十大吹响了新的奋进号角,沪港合作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上海和香港将在中央的领导下,继续携手并进,实现合作共赢,更好促进两地共同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更好造福两地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聚焦创新科技领域合作

■陈茂波 香港特区*府财*司司长

香港和上海两地的交流合作有很深的渊源,回归后经贸关系更加密切,主要体现在经贸、金融,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和青年交流等多个领域不断深化的合作。沪港两地多方面、多层次的全方位合作,不但有利于两地本身的发展,在全国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全国区域内和区域间更协调、更平衡发展,起到了示范性作用,助力国家实现更全面、更高质量的整体发展。

在新的发展格局和进程中,香港和上海未来的合作除了在传统的金融、经贸以外,必将更聚焦于创新科技的合作。“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坚持创新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强调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品质发展的第一梯队。

在推动创新科技发展方面,香港研发实力和基础雄厚。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特区*府将全力推动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并从以下方面大力推动相关工作:

第一是完善创科生态系统、生态圈。特区*府专门制订计划,推动大学研发团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和产业发展;也将积极引进海内外的科创企业,同时协助香港制造业升级转型。

第二是壮大创新科技人才库。我们要大力积极培养本地人才,营造全民科普氛围,为培养创新科技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是积极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为香港数字化经济发展制订蓝图和发展的战略路径。

第四是要建设“智慧香港”,推进智慧城市发展,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第五是继续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应加强与上海、长三角区域的多方面合作,推动彼此的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民间和市场力量

■邓中华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原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

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和国家对港*策一以贯之的重要内容,也是香港实现自身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是我国两个最集中的经济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两大区域强强联手,对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展望未来,沪港两地拥有丰富的金融、科技、生物医药和医疗健康的资源,各具优势和特色,功能高度契合,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第一是要充分利用落实好现有的合作机制。现有的合作机制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可提升的空间: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两地在具体领域的制度衔接和规则对接;二是要大力跟进已签署合作协议的实施落实情况。

第二,要进一步加强沪港金融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沪港要通力合作,按照稳妥有序的原则,持续加强沪港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速落实相关部门已达成的一系列互联互通的安排,继续研究优化“债券通”,尽快完成“互换通”“北向通”的工作,并注意防范金融风险。

第三,要围绕共建国际科创中心重点发力,集中攻坚。沪港两地应注重科学研究创新与产业链的打造以及市场的培育。

第四,合作中要积极发挥民间和市场力量。当前的沪港合作还是以*府推动为主,要充分激发和调动民间力量,半官方机构、行业协会、商会、专业团队等民间机构以及地方企业,是当前及未来较长时间内沪港合作的主体和实体,应在民间层面积极发挥沪港合作的桥梁和中介作用。

专题演讲

积极打造合作交流新平台

■吴金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围绕“新格局、新进程、新合作”主题,我主要交流三个方面。

第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就上海来说,我们瞄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初步构建起新型产业体系:一是建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这三大先导产业创新高地;二是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三是加快布局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培育新动能。

第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当前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上海坚持将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谋划未来新兴产业布局。近期发布了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聚焦技术“前沿性”、需求“突破性”、影响“颠覆性”、价值“战略性”、前景“爆发性”,前瞻布局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集群。

第三,搭建沪港合作交流新平台。上海将进一步深化与香港交流合作,推动科创产业联动发展、高端人才引进集聚、创新企业孵化培育、投资机遇共建共享。我们将积极打造高水平的合作平台,开展更多经贸合作,助力企业全球布局;打造高质量服务平台,做好“店小二”服务,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感受度。

切实加强重点领域未来合作

■蔡 亮

香港特区*府驻上海经贸办事处主任

沪港合作,是香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上海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窗口之一,香港也是上海企业重要的投资伙伴。上海和香港是国家具有特殊地位和功能的中心城市,一个是长三角经济群的引领城市,另一个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加强两地在各领域的合作,对沪港,乃至整个国家的持续发展都非常重要。

创新科技发展将会是两地未来加强合作的重点领域。特区*府正积极推动香港的创新科技发展,会在今年内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循四大发展方向,制定重点的*策:

在完善创科生态圈,实现香港再工业化方面,将激励产学研协同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通过制定清晰的产业*策,促进创科发展;同时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壮大创科人才库方面,将致力吸引国际领*人才,优化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扩展创科实习计划,提供本地创科实习机会。在建设智慧香港方面,将继续致力建设智慧*府,力争在两年后*府服务全面电子化、三年内实现*府服务“一网通办”。在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面,期望沪港双方能够充分利用目前的合作机制,以及创新及科技合作备忘录所搭建的平台,发挥“香港所长、上海所能”。

抓住沪港科技优势互补合作机遇

■姚海上海市*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

为进一步落实*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在香港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海市*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以“沪港科技创新合作”为切入口进行了探讨,形成一些想法和调研成果。

我们认为,沪港科技创新合作前景远大、大有可为。原因有三:一是香港科技创新发展迎来*金时代,具备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良好基础;二是发挥上海优势有助于建设更蓬勃的创科生态圈,上海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已经形成,经济增长持续性好、韧性足;三是沪港科技优势互补是未来的合作机遇。

关于深化沪港科技创新合作的总体思路,我们认为:合作领域上,要以硬科技创新为沪港合作重点领域;合作抓手上,要以促进创新资源流动为合作突破口;合作切入点上,要以共建创业载体园区为合作落脚点;合作机制上,要探索制度性开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方式上,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交流活动。

关于进一步推动沪港科技创新合作的举措,建议:一是探索共建沪港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二是双方合力搭建香港上海创新中心;三是携手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四是促进沪港科创人才深入交流合作;五是推动沪港离岸科技金融合作。

携手助力沪港科创中心建设

■袁 涛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委书记、董事长

沪港两地的合作是使命在肩,要深刻认识沪港合作的意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对上海和香港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寄予厚望。我们应坚定落实国家战略,深化沪港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与发展,率先在科技创新领域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为中国式现代化树立科创样板。

我们应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把握科技创新链的基本规律,不断拓宽沪港科技创新的合作:

一是科学基础的合作。沪港两地在高等院校、大科学装置等方面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二是科创策源的合作。张江集团愿意通过品牌的输出、管理输出和合作等方式,参与沪港科技创新的合作。三是科技人才的合作。两地应加强人才*策的借鉴和宣讲,吸引世界各地的华人归国创业,吸引顶尖的全球科学家参与创新。四是科技金融的合作。沪港两地可以在科创基金的募集、投资,加大*策支持、推动科创企业在沪港两地上市等方面深化合作,服务科创产业发展壮大。五是创新生态的合作。

我们非常愿意和香港的同仁探讨创新生态的培育,携手助力科创中心的建设。

支持科创公司走向国际市场

■莫伟轩 香港科技园大湾区发展总监

作为一个科技园区,我们希望未来的发展能够配合香港整个创科发展的步伐。人才对不同行业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科创方面,我们的愿景是希望让香港成为科创人才的中心。我们会全力配合*府*策,吸引全世界最好的人才落户香港,努力使科创公司数量有一个合理的增长。

我们目前的重点项目是支持科创公司走进国内,走向国际市场,侧重点有人才培育、业务发展、院校合作、金融,以及初创孵化等方面的服务。我们希望能够建立起服务支持平台,支持不同企业经过香港走出去或者引进来,进入大湾区,进入国内服务市场;希望从服务平台获得资金、人才、制造及供应链等方面的服务。我们将不断努力,以期更好与大湾区一起融入国家发展格局,发挥更大的作用。

合作助推人工智能理论发展

■冯 雁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讲座教授及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

人工智能的伦理、安全、法律、道德、隐私等问题,都是国际性的重要治理问题。前不久,在上海欧美同学会人工智能分会的组织下,沪港学者共同参加了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有良知人工智能”分论坛,对国际人工智能治理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共同发声。

这个分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与风险,探寻如何发展符合人类法律、道德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会专家讨论了关于人工智能带来的隐私、法律、能源、公平、透明等问题。希望密切沪港交流,优势互补、通力合作,联通国际,保障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深入发展,进而推动人工智能理论实现重大飞跃。

丰富联动机制提升合作效能

■陈 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

从开埠之后,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上海的位置特别显著。如今,上海要在“新赛道”——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方面为国家作出贡献。我认为,科创中心有五个维度:第一,创新资源要能够集聚。第二,创新成果要丰富,而且是标志性的、原创性的成果。第三,要发挥新兴产业引领作用。第四,创新的环境要宜人。第五,要有区域的创新辐射。沪港两地在这方面有一系列合作基础。

沪港联动的目标,就是要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要素、结构、功能。

另外,沪港联动有几个着力点:一是健全、丰富联动机制,要做好顶层设计,处理好*府与市场、与民间的关系;二是要把高校、机构的合作推向更深层次,提升合作效能;三是强化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使要素共享更畅通;四是设立一些全球科研基金;五是策划和组织国际性的科学计划、科学工程,探讨人类社会发展面临共同问题之解。

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服务国家所需

■尚海龙香港商汤科技总经理

年10月开通的证券“沪港通”证明,充分发挥好香港金融中心的优势,推动金融科创双循环,能有效促进包括上海、香港两地的共同繁荣。这样的创新合作和强强联手的机制,增强了中国资本市场实力,巩固了上海和香港两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的深度开展。

香港与内地,特别是上海珠联璧合,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服务国家所需,共同助力创建科技强国。两个城市各具特色:上海是内地经济的龙头,产业链、供应链密集,高校人才密集;香港是国际化的窗口,可以作为吸引、储备海外人才的驿站,服务国家也有天然的优势。希望两个城市强强联手,相互促进所长,共同服务国家所需,成为国家战略核心的共同支撑力量。

不断深化多领域合作

■周 *

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

上海实业集团是上海市*府在香港的窗口。在生物医药领域,我们与香港有比较多的合作。香港具备生物医药创新产业综合优势,拥有16个国家实验室和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医学科技、基因组学、疫苗、干细胞等领域位于前列,而且拥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科研资源、全球领先的金融资源和丰富的人才资源等,这些都是我们在香港发展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考量。年,公司下属上海医药在香港设立了上药国际,在香港等地区和其他国家进行产学研的合作。今年8月,我们又与香港多所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此外,在环保领域,我们也在香港做了一些投资和合作,包括基础开发。未来,文化产业亦可能成为沪港深度合作的亮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7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