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还有发展前景吗

作者:尚锋

先发一条声明,最近在网上多次发现本人文章被人转发了,且并未标注作者及来源,其中也不乏一些认识的人!特此声明:凡是未经本人同意转载本人文章,包括且不限于是否注明作者及来源,本人将在闲暇时间一一诉讼追究法律及赔偿责任。各位同仁,且行且珍惜吧!别搞得大家难堪,谢谢!

开始正题吧!个人的一点思考,供认可的人做一个参考吧!

今天的主题是:药店还有发展前景吗?

这个话题一直都存在,只是从年就开始讨论的声音越来越大,特别是年某位经济界大佬发出“这是过去十年中最差的一年,将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的声音,以及那一年某行业研究机构发出“增长下滑”的报告后,讨论开始明面化。

与此同时,以线上销售为主的药店,在缺乏医保等政策优势的情况下,其增长速度已经远超以门店销售为主的药房,甚至单一整体的销售已经将国内最大的连锁药房甩下几个弯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思考:药店还有发展前景吗?

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走在大街上,表面上看,药店很多,应该竞争很激烈,但是当你随便走进任何一家药店,就会发现,这些药店在商品结构、陈列,甚至服务上,不能说没有区别,只能说总体感觉差不多。

如果真要说区别,能够说上来的就是门店的招牌,以及所谓的VI系统了,其他的只有优劣的差异,没有类别的区别。偶尔可以看到残存的“针灸服务请上楼”,或者“慢病管理中心”等类似的服务内容,但早就尘埃落定,只剩下一个招牌在而已。

自古以来,有穷则思变的说法。现在药店的同质化竞争说明了什么?虽然大家日子没有以前那么舒服了,但是还没有到需要变的程度。大家观察一下,当下线上销售做的比较好的有:京东大药房,卖电器起家的;阿里大药房,做电商平台的,受到拼多多的严重挤压。

而做DTP药房比较好的,除了国控、上药、广药之外,当属达康维嘉,其诞生在强敌环伺的湖南,是百亿药房——老百姓大药房和益丰大药房的大本营,不知道其创办人发力DTP药房,是否与当地当时医药零售竞争激烈有关呢?

所以,在竞争还处于同质化低层次的时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市场发展空间还很大,不需要特别努力,就可以获得还算不错的市场收益,也就没有必要去涉足不够了解、盈利状况未知的新领域了。

以当下的药店来说,近年来,国家医保政策整体是偏医院分散到药房的。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年医保基金出2.4万亿元,其中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在医疗机构发生费用.45亿元,在药店支出费用.92亿元。现在国家已经将医保定点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的支付范围,如果可以将现在在医疗机构发生费用的零头也就是六分之一的份额转移到药店,也比现在药店全部来自医保基金的收入要多。

万事皆有两面性,也正是因为一直在推行的医保支出转移工作,抓住来自于医保收入的增加份额,就可以实现药店收入的增长或者维持,因此,当下药店看似遇到的困难,实际上属于调整中的困难,从舒适区走向不舒适区的不适,而不是真的整个行业遇到了发展瓶颈。

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医保基金不可能给药店预留很高的利润空间,更不可能依靠来自医保的收入实现销售与利润的大幅增加,也就是说,在我们不断提高医保收入占比的时候,一定会受到医保部门为提高医保资金有效利用的管理措施限制,导致收入增长率不可能太高,特别是利润不可能过快增长。

怎么办呢?如果我们在做好医保药品保障供应的同时,将药品的内涵延伸到健康领域,当然,在医保药店内,这种扩张是受到限制的,但是,可以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设立新的药店,将其与医保药店物理上及业务上分开,特别是借助当下最新的新社交工具,实现知识与生活方式的传播,最终实现的销售与利润会更多。

为什么呢?我们知道一场战争的开支非常巨大,但是,战争的时间不长,很快就结束了,而战备的时间则无限的长,虽然看起来费用不高,时间长了其实金额很大。现在的医保用药,基本都属于有明显疾病症状后的用药,类似于和疾病打仗;而保养、调养的用药或者滋补用品、用具等,则更多属于免疫力和身体素质的提升,更类似于日常战备。因此,后者的市场会更大,而且还来自于购买者的自由判断与选择,不会受到医保资金的限制!

所以,药店还有发展前景吗?可能受限的是自己的思维,特别是不能根据消费者的交易方式与信息接受方式,不能及时调整而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7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