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2021年二季度策略立足估值修复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71023/5782213.html

(报告出品方/作者:湘财证券,许雯)

1、医药行业估值与业绩:调整之后价值凸显

1.1医药板块普调,子行业二级市场表现分化

年以来,在药品及高值耗材集采、医保谈判以及市场风格转换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医药板块经历了深度调整,截止3月26日,医药板块绝对涨幅-4.5%,相对涨幅-1.18%,在28个一级行业中位列第18。分板块来看,年表现亮眼的医疗器械、生物制品等子行业均呈现出调整态势,低估值的中药、医药商业强势反弹,医疗服务依旧保持相对平稳且较好的市场表现,各子行业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

从个股表现看,年截止3月26日,医药板块实现正收益的股票数量占比为33.63%,其中,个股涨幅超过50%的公司数量占比为0.58%,个股涨幅在20%-50%的占比为5.85%,近27.19%的个股涨幅在10%-20%。涨幅为负的个股占比高达66.37%,较年增加了近40个百分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呈现出普调的状态。

1.2行业估值回调至近一年中位水平,估值优势重现

截止3月26日,医药板块PE(TTM整体法)约42.96倍,PB约4.7倍。近一年来,医药板块PE最高值为61.64倍,最低值为36.45倍;PB最高值为5.41倍,最低值为3.43倍。医药板块相对于沪深的估值溢价率为.78%。行业整体估值水平目前处于近一年以来中位水平,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各子板块经过充分回调后,前期处于估值高位的器械、生物制品估值优势又重新显现,医药商业亦具备相对明显的估值优势。

1.3业绩整体向好,继续呈现边际改善

1.3.1医药制造业整体盈利持续改善

年1-2月医药制造业累计收入.5亿元,同比增长37.7%;利润总额.5亿元,同比增长95.4%;行业毛利率为46.39%较去年同期增加2.29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医药制造业自年三季度以来持续恢复,年的高增速一方面是由于去年同期的低基数,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医药行业运营的全面正常化。预计年全年行业收入及盈利增速均有望持续提高。

1.3.2已公布年报显示,上市公司总体业绩向好

从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年业绩情况看,截止3月26日,有57家上市公司公布年报,占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总数的17%。已公布年报上市公司中,有近65%的公司实现营收正增长,70%的公司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正增长。化学制药和医药商业的业绩表现略低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医疗服务、器械、生物制品表现居前。

总体而言,经过充分回调之后,医药行业估值已回落至合理水平,估值优势凸显,叠加业务快速恢复之下的业绩持续改善,目前医药行业价值重现。

2、医药行业主要影响因素:*策推动创新

自医改以来,*策是影响医药行业最主要的因素。围绕深化医改这一中心,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在不断推进。

2.1医药*策明确鼓励药品研发创新

2.1.1审评审批*策:提高审评效率,缩短创新药上市周期

审评审批*策方面,包括《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在内的一系列*策先后出台,鼓励研发创新,保障供给可及。年国药监局发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对临床数据进行自查和核查,规范了临床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年颁布了《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加快了好品种的上市速度;《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促使药品注册制度从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相捆绑的状态转变为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的状态,使获得药品批文的主体由药品生产企业扩大到研发机构,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研发创新;年发布《关于鼓励药品创新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加快了具有临床价值的新药和临床急需仿制药的研发上市;同年发布《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提出改革临床试验管理、加快上市审评审批、促进药品医疗器械创新和仿制药发展等36项改革措施。之后,针对药品审评审批、简化程序以及药品管理等出台了一系列*策。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出台并实施,落实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并将以往审评、核查、检验的串联改为并联,明确审评过程中提出核查检验启动时间点为受审后四十日内,完成时间点为审评时限结束前四十日,优化了审评审批流程,保证了审评总时限的可控。在*策提速优化下,我国药品受理数量及药审提速十分明显。戊戌数据显示,年,国家药审中心共受理个受理号,较年增长27.5%。从结构来看,受理药品中,化药占比77%,生物制品占比18%,中药占比5%。

从新药受理情况看,化药申报数量中,化药新药的占比在逐年增加,年国产化药新药占化药总申报数量比达到9.05%,较上一年上升1.5个百分点。化药1类创新药(含国产及进口)按受理号计算共计个。

生物制品年共计受理个,其中,1类生物药受理数达个。生物制品申报数量在药品总申报数量的占比近年来不断提升,年占比接近18%;生物创新药在*策支持下,研究及申报数量也快速恢复,年生物创新药占生物制品申报数量比为18.27%,同比增加7.34个百分点。

从审评完成情况看,年共完成新报任务审评个受理号,其中,化药占比70.74%,生物制品占比24.01%,中药占比5.25%;共完成补充资料任务审评个受理号,化药占比84.12%,生物制品占比11.44%,中药占比4.43%。

从审评效率看,近三年以来化药新药临床试验申请的审评平均时长大约在70日,新药上市申请在天左右;生物制品的临床试验申请审评平均时长在72天左右,上市申请在天左右,审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从审评审批*策来看,呈现出以下特点,即药品审评数量大幅增加,新药受理占比逐年提升,审评审批效率不断提高,新药上市周期不断缩短。审评审批*策显示出,加强药品全过程监管、提高审批效率、鼓励研发创新、从供给端保障药品供应的趋势十分明显,对新药尤其是创新药形成*策利好。

2.1.2集采*策:集采扩围常态化,推动药企精细化管理+创新转型

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明确了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总体思路。随后,11月15日,11个试点地区委派代表组成的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了《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4+7”集采试点正式开始。第一批试点在4个直辖市和7个其他城市(广州、深圳、厦门、成都、西安、沈阳、大连)试点推行新招标模式,即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和原研药进行招标采购,并且保证其50%左右的市场份额,采购周期为1年,低价者中标。“4+7”试点的结果显示,拟中选品种25个,6个流标品种,成功率超过80%。其中,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有22个,原研药有3个,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仿制药的替代效应,与此同时,药品降价幅度也超出之前的市场预期,中标的25个品种整体降价幅度达到52%,部分品种降价幅度高达90%。

年9月1日,《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文件》发布,25个省形成联盟,在“4+7”试点的基础上开展跨地区联盟集采,即“4+7”扩围。采购品种依然是“4+7”中标的25个品种,以不高于“4+7”的中标价格申报,引入“多家中标”,最多3家。中标企业不超过2家的品种,采购周期为1年,中标企业为3家的品种,采购周期为2年。实际中选企业为1家的,首年约定采购量为首年约定采购量计算基数的50%;实际中选为2家的,首年约定采购量为首年约定采购量计算基数的60%;实际中选3家的,首年约定采购量为首年约定采购量计算基数的70%。共有77家企业申报,最终45家中选,与“4+7”相比,价格降幅继续扩大,整体降幅达59%。继“4+7”试点及扩围之后,年12月29日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开始。第二批集采共33个品种,50个品规,设置了最高有效申报价,入围企业数量大幅提高,最多可达6家。实际中选企业为1家的品种,采购周期为1年;中选企业为2-3家的品种,采购周期为2年;中选企业为4家及以上的品种,采购周期为3年。中选企业为1家的,首年约定采购量为计算基数的50%;中选企业为2家的,首年约定采购量为计算基数的60%;3家的首年约定采购量为计算基数的70%,4家的首年约定采购量为计算基数的80%。中选企业中采购量所占市场份额大幅提升,未中选企业市场空间变小。最终结果显示,第二批集采的33个品种中,32个采购成功,共个产品中选,家企业申报,拟中选企业77家,整体降价幅度达53%,最高品种降幅达93%。

年7月29日国家联采办正式发布了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第三批集采于8月20日在上海拉开序幕,目录涉及55个品种,规模较前几次有较大增长。在中选规则上,允许最多8家企业中选。抗生素和注射剂产品在采购量和采购周期上均做了单独划定,在限抗背景下,抗生素的采购量较其他品种下调10%。第三批集采拟中选结果显示,拟中选产品价格最高降幅达95%,平均降幅为53%。

年2月,第四批国采在上海竞标,集采规则较第三批无较大变化,趋势上延续了集采趋势,即中选厂家和治疗领域继续扩围,参与竞争的企业家数可达5家及以上,采购规模继续扩大。集采保证企业合理利润,注射剂品种数有较大提高,达8个。共纳入45种药品,全部采购成功,拟中选药品平均价格降幅为52%,涉及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类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

比较四批集采可以看到,第四批集采的品种数和报量较第三批有所减少,但总采购额继续增加,达到亿。集采对药品的直接影响即降价,药企试图寻求以价换量。从第一批“4+7”的结果看,半年后中标产品销量增幅达%,销售收入增幅达30%;从企业个体看,中标企业有喜有忧,大多数未中选原研药市场受到明显挤压。

总体而言,目前集采仍以化药为主,涵盖多个大品种注射剂以及抗糖、抗肿瘤等重要治疗领域用药。在集采的*策趋势上,注射剂纳入品种有望加大;生物制品和中成药的集采从中长期来看已是确定性趋势;高值耗材的集采有望继续加快推进,品种将扩围至骨科、人工晶体、吻合器等。集采*策有利于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将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在集采扩围及常态化、药品降价的趋势下,受冲击最大的是仿制药。集采中选药品的降价也将带动非中选药品降价,因此降价效应将会进一步扩展。企业在降价之后若想保持较好的利润水平,就必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2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