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面对日*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欧洲传来盟*登陆意大利、墨索里尼*权倒台消息的局面,日本人不得不感叹这场战场几乎是注定失败了。但很快又有人提出:日本的优势在于冠绝世界的精神力、大和*,拥有完全视死如归的*队。而敌方英、美则是物质文明极其丰富,然而精神力不足、充斥末世颓废的国家,其国民堕入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泥沼,厌战思想容易抬头。因此 的胜机就在于发挥精神力优势以弥补物质的不足。一位大佐神秘兮兮地说:“海*为了应对日益窘迫的战争局面,已经在考虑一机换一舰的撞击攻击战法。使用一架15万元的战斗机,撞击一艘万元价值的战舰,如果能将其击沉,就算敌人的*力无限庞大也将被击破,从而出现胜机。只要有帝国海**,确信这样的攻击 能成功。”
日本海*一式陆上攻击机投放下一架樱花 攻击机
自年战局胜利希望变得微乎其微,对“撞击攻击”战法的非正式讨论、向上级提出相关提议的事情,逐渐在日*部队中增多起来。前任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生前最信任的首席参谋黑岛龟人(当然中途岛失败后就有点失宠了)转任*令部、负责兵器研发管理后,便埋头于特攻兵器的概念设计。年4月海*方面的樱花弹、回天 鱼雷等就踏入紧急试验轨道。
这是海*方面,而实际上特攻作战真正提上奠定理论基础,出自陆*方面的推动。年秋天,由第3陆*航空技术研究所(专门研究航空用武器、弹药、化学兵器,所长是正木博少将)召集日本国内轰炸方面研究的权威在东京召开研讨会,参加者有东京帝大建筑科的浜田稔博士,造兵学权威青木保教授,九州帝大栖原丰太郎教授,东北帝大拔山四郎教授等等。但就是在这些教授们的理论支持下,研究所长正木博提出了特攻作战理论:撞击攻击一定可以击沉舰船。而且飞行器要命中舰船,上面有人操纵的话是必中的,撞击攻击将能实现一机换一舰。
被改造为特攻飞机的“九九双轻”照片非常稀少
为“一机换一舰”特攻理论提供“科学”依据的是东帝大的滨田博士。毫无疑问他是工程力学方面的专家,而他进行实验测算的方式,是将*舰的钢铁甲板替换为水泥板(固定状态),然后将冲撞攻击的飞机替换为同等质量的刚性物体(如铁球)。进行测算与实验的结果就是依靠飞机俯冲冲撞的速度和力量,足够冲破数层*舰甲板,至其内部爆炸,从而取得击沉敌舰的成果。
但是这个实验完全没有考虑如下因素:首先实验的水泥板就算硬度结构方面可以视为*舰甲板,然而那充其量是几十吨重的水泥板。用几吨重的刚性物撞击几十吨重的水泥板,自然能破好几层。但在实战中,是几吨重的一架飞机,去撞几千乃至上万吨重的大型*舰,根本不是一个层次。*舰的构造通过甲板与肋骨具有缓冲性,这种缓冲性是舰船在海中航行不断承受各个方向的水压(乃至于海浪拍击)而必须拥有的特性。
曾有许多人回忆说*舰甲板被炸弹命中,或者舰体被鱼雷命中时,看到甲板舰体的钢板如波浪般起伏扩散,这就是起“缓冲作用”。而这是试验水泥板做不到的,所以滨田博士的试验只是属于纸上谈兵。
(上图)年11月25日,在菲律宾附近海域,一架日* 特攻飞机尽管已经被打中起火,仍然在向美*“埃塞克斯”号航母冲去。
另一方面,飞机同样不是刚性物,它是由铝材等焊接、铆接组装起来的,甚至为了减重而采用满是圆洞的“孔材”,没有任何飞机是按照“撞击透彻力大”要求进行设计的。不管飞机俯冲时如何加速,也只有炸弹俯冲投下自由落体速度的一半左右(且炸弹本身可视为刚性物),因此说飞机撞击*舰的穿透能力能够强于炸弹自由落体冲击,就完全是反科学了。
最关键的问题是:飞机投弹是可以反复进行的,而 攻击战法,飞行员和飞机、炸弹一样,都成了一次性消耗品。
虽然早有基层*官提出理性的反对意见,然而日本高层已经没有其他道路可看到哪怕一丝一毫的获胜希望,只能利用“精神力、大和*”,给下层官兵以及全体国民灌入“15万元一机换万元一舰”的迷*汤,连高层自己都灌迷糊了。
本文摘自《日本·*鉴:从瓜岛到冲绳的溃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