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带量采购会影响药企创新性积极性国家

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81222/6736282.html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中国网董宁

中国网直播2月11日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深化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进展情况,并答记者问。以下为相关内容实录:

海报新闻记者:

集中带量采购能够有效降低药价,节省医保基金,节约居民的开支。但是也有声音指出,改革可能影响到药企的创新性,还有它的生产积极性,请问如何看待改革之后对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谢谢。

陈金甫:

谢谢。这也是我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集采以来医药行业议论最多的话题。现在我们从媒体的反映来看,基本上有这么几个大的板块,一是群众对集采是高度认可的。确实,在一些手术中间,群众的感受还是比较深,甚至有反映社会声音,说能不能把某些化妆品也集采,这是个社会效应。另一个板块是行业,部分企业还是比较焦虑,因为他确实在激烈竞争中间主要靠成本和质量竞争,当然也有规则的指挥棒的作用,这就是您提出的集采对医药发展、高质量发展到底起什么作用。

我们从集采制度的推进,包括具体操作规则的设置,始终是把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与临床的质量提升、老百姓就医的可及性这三个目标放在一块儿来总体平衡考虑的。从制度设计之初,这项制度就是紧紧盯着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着为中国百姓提供高质量的药品,运用价格工具,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制度体现上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我们集中带量采购,两句话,带量采购、招采合一,就是为了企业考虑的。什么叫带量采购?原来医药采购的时候,只有价没有量,所以他要实现销售,还要跑量,这样就实行了带金销售,增加了企业成本,也确实增加了企业运营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必须是带量机构,而且是招采合一,你招了就要采,采了就要用。所以这是制度上对行业发展最根本性的制度安排,也是这次改革的核心。这个办法,就能够使得医院,变成面对面的质量竞争、价格竞争,从而进一步做大做强规模性行业、龙头企业,真正在中国这样一个大规模、刚需市场下,能够实现企业的规模发展。过去多是相对低端的竞争,只有通过带量采购、招采的竞争机制才能让企业在真正的市场条件下竞争,这是个制度性的安排。

第二,在*策上,我们首先明确,医疗机构采购药品,必须确保回款。为了解决医疗机构资金紧张问题,医保基金预付30%,我们也在探索,招采平台上跟药品配送企业和药品供应企业直接结算,让平台服务于企业,减少运营成本,这就是*策性的安排。我们也允许一些地方进一步扩大医保垫付药款的份额,同时在竞价规则里面,越来越对医疗机构还款作出了严格要求,而且我们也开发软件系统,来监督药品回款的进程。我们都知道,医药行业特别是耗材领域,货款的积压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药品半年以上、耗材一年以上未回款的占很大比例,集采后它的回款得到有力保证。

第三,在制度上,我们招标采购尽可能减轻企业的行*成本,不再让企业同样一件事情跑好多地方,如果三百多地都在搞集采,企业要占领这些市场,就要跑三百多个地区。我们大力推进省际联盟,你只要跑一个地方,就能够获得联盟地区的服务量、采购量,减少运营成本。这些从集采规则本身,对医药企业产生的影响,从原来的带金销售公关,走向真正的质量和成本的竞争,真正促进它形成规模效应,真正推动中国仿制药进入头部企业。有些企业反映,想通过集采真正做大做强,走向国际,甚至成为国际仿制药大企业、头部企业,这都是有可能的,这是一个概念,制度性的影响。

第二个概念,中国正在建设“健康中国”,发展过程中会有力改善人民群众的医疗水平,所以用药这一块是刚需,有人担心,价格下来以后没有人提供药了,其实刚需就在这儿,发展就在这儿,企业的盈利点就在这儿,不可能没有人做。我们从中标企业中标以来的情况看,药品价格降了50%左右,这50%实际上跟它原来过高的销售费用是个置换,过去医药企业的销售费用率在50%左右,集采后呈现下降趋势,年上市药企销售费用基本下降了6个点。那也是一个挤出空间的实实在在的数据说明。集采以来,部分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的研发费用逐步上升,有些头部企业的研发费用,原来从6%、10%,已经上升到20%,尤其这两年上升得很快。这意味着什么?一方面头部企业可以做仿制,另一方面更加头部的企业要转向做创新。所以只要刚需在这儿,只要提高中国卫生健康水平地投入在这儿,就一定会有市场。

第三个概念,制度性的促进,能够真正通过公平竞争,使中国医药企业走向质量维护、创新驱动,这个必须靠市场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对个别企业来说,肯定有利好利坏,运用了市场规则,实现了成本有效控制和优化以及质量创新,它一定会占领未来市场。当然还有一些企业,不能适应这种改革,就有可能被优胜劣汰。而这种优胜劣汰,对企业来说是一个结果,但是对社会来说,是资源的更有效利用。比如按照集采规则,过评多少家以后,将不再采购非过评产品,这个指挥棒就提醒企业,你不要再在这个药品上再消耗社会资源了,而要进行创新产品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所以为什么国家在去年提到了“专新特精”,要找出你的技术硬杠杆,去做谷爱凌,不要什么都去做。过去一方面医药行业的质量层级上不去,另一方面大量销售,“神药”满天飞,实际既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更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且里面产生了不正之风。所以这个我觉得是制度性的,也是真正推动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的杠杆作用。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5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