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千奇百样的“妖怪”,被艺术家们赋予了人性。他们既有贪嗔痴念,也有爱恨情仇。在这个人类与妖怪共存的世界里,作家以故事为镜,妖怪为鉴,写出了浮世悲欢的人生百态。——题记
在百度百科中,“妖怪”是指地球上除了人和神以外的生命的存在。它的产生源于人类对大自然和未知生物的敬畏之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妖怪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学、影视和动漫作品中。“妖怪”的形象也逐渐现代化和娱乐化。
这些形形色色的“妖怪”不仅构成了我们的神话体系,而且还塑造了我们的文化模式与文学想象。遗憾的是因为各种历史原因,中国的妖怪被迫断代,凋零。
如今,我们似乎早已遗忘了这个独特的文化遗产。为了弥补这块文化缺口,作家张云花费十余年时间,从浩瀚的中国历代典籍中搜集、整理,写成《中国妖怪故事(全集)》一书。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书封张云曾自号“搜神馆主”,虽从小嗜妖如命,却也胆小怕*。早在《中国妖怪故事》之前,他便出版了“民国妖怪志系列”(《傒囊·三目之婴》和《山都·幽怨之铃》)。
与“民国妖怪志系列”不同,张云在《中国妖怪故事》的野心要更大。全书一共收录个妖怪词条,并以妖怪名称加上相应故事的方式编写成妖、精、*、怪四大部分。
在书中,张云从妖怪叙事的角度出发,站在文化史的高度为读者梳理了中国妖怪文化的发展脉络,重新审视了妖怪文化的贡献和艺术价值。今天,我将结合张云的《中国妖怪故事》,从中国妖怪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和大家一起去了解妖怪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形象与文学想象。
01、妖怪文化:源于中国,兴于日本
日本 妖怪研究学者水木茂曾说过:“如果要考证日本妖怪的起源,我相信至少有70%的原型来自中国。除此之外的20%来自印度,剩下0%才是其本土的妖怪。”
既然中国的妖怪文化底蕴深厚,那为何如今却日渐式微?而起源于中国的妖怪文化, 为何又盛隆于日本?
(水木茂作品插画)事实上,尽管妖怪文化起源于中国,但民国以后,由于社会动荡及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绵延几千年的志怪文学陷入了低谷。在《中国妖怪》中,张云为我们总结了中日妖怪文化发展差距的四个原因。
首先,在观念上,妖怪在我国多被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从而忽略了其自身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意义。而在日本,妖怪得到了国民的重视。妖怪文学甚至被列入民俗学、文化学甚至被提升到民族性的高度。
(水木茂作品插画)其次,中国妖怪数量众多,四处散落,但却没有被全面收集和整理。致使妖怪种类不成体系,十分可惜。
而日本学者自二战后便一直搜集整理本土的妖怪故事。比如鸟山石燕共描绘了二百零七种妖怪,完成了日本妖怪的形态定型,为日本妖怪的普及和传播奠定了重要基础。
水木茂的《妖怪事典》和《日本妖怪大全》则完成了对日本妖怪的全景式集纳总结,对日本妖怪研究和妖怪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日本妖怪大师水木茂作品)再者,中国志怪文学自清代后式微,而日本妖怪文学却一直作为日本文学的一股中坚力量。不管是推理小说家,还是奇幻作家,都能够用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讲述关于妖怪的故事。
,在文化推广上,日本妖怪文化的影响力也要远大于中国。像梦枕貘的《阴阳师》和《妖猫传》。
(电影《阴阳师》剧照)还有《怪谈》、《墓场*太郎》、《千与千寻》、《百*夜行抄》和《夏目友人帐》等海量的电影漫画,都为日本妖怪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
(电影《千与千寻》剧照)这些文化层面的推广,都使得日本妖怪走向了大众,走向了市场,走向了世界。而中国的妖怪文化,却开始滞后。
那么,这些在世界上声名大噪的日本妖怪,在古代中国又曾经经历过怎样的发展呢?
02、神话中国:万物有灵,万物皆妖。起于先秦,沒落于清。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所有灵气之物都可以变化成形成精。因此,在中国的神话里,主张“万物有灵,万物皆妖”。《孔丛子·执节》曾记载:“若中山之谷,妖怪之事,非所谓天祥也。”而在不同时代,妖怪的文学形象、功能和文化想象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演变。
1、先秦时代:妖怪文化的酝酿和初步形成时期
先秦时期是妖怪文化的酝酿和初步形成时期。妖怪不仅散见于《春秋》《楚辞》等各类史书中,也出现在志怪文学中。虽在内容上略显幼稚,却也初露峥嵘。
《山海经》插图这一时期的妖怪主要来源于上古的传说、英雄和奇异的自然物种。不管是名字、出处,抑或是故事情节都十分零碎。这些妖怪多为半人半兽、多头多身、吞天噬地、气势磅礴,充满了雄浑的浪漫主义气息。
《山海经》插图而称为“古今语怪之祖”的《山海经》正诞生于这个时期。《山海经》共十八章。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教、民族、产品、药品、祭祀巫医等。书中有许多 的古代神话传说和妖怪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
尽管这些内容零碎,很少有完整的情节,但极为丰富的传说和神怪极大地拓展了妖怪文化的内涵。庞大的妖怪记载让《山海经》成为妖怪文化 的宝库。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2、两汉时期:志怪文学趋于成熟,妖怪文化开始兴起
《山海经》插图两汉时期志怪文学趋于成熟,妖怪文化开始兴起。这一时期妖怪的形象也开始脱离半人半兽、能力巨大的“创世”级妖怪,而更加趋向于大自然。
而在故事情节上也开始与一些 人物、 故事联系起来,有了完整的情节,虽然篇幅不长,但起转承合,引人入胜。
3、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文学的完全成熟期,妖怪文化的鼎盛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志怪的完全成熟期和鼎盛时期。当时志怪作品众多,题材广泛,包罗万象,而且有从短篇向长篇发展的趋势。
例如,志怪文学的不朽之作《搜神记》就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搜神记》搜集各种民间关于*怪、神异以及神仙方士的传说。大部分故事都以妖怪为主角,每个故事的叙述简短精要。
此时妖怪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开始加强,故事也开始反映社会现实的黑暗、混乱以及人民群众遭受的苦难,体现人民群众对理想和内心的追求。
4、唐宋元明清:志怪文学的绝响,妖怪文化的
到了唐朝,唐人传奇开始比较自觉地通过小说的形式,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反映作者的理想。故事从以前的短篇、碎语,演变成浩繁长篇,结构曲折回荡,文笔优美,比如《柳毅传》。
宋代完成了妖怪们 的集结,《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等典籍中妖怪文学郁郁葱葱。而元杂剧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为后来的《西游记》提供了素材。
(年版《西游记》)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不再是以往单纯的妖怪故事。而是在故事中引入了悬念、推理等情节,受到大量平民百姓的喜欢。
比如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与《醒世恒言》,还有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这些文学经典也都赋予了妖怪文学新的内涵和形式。
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与清代妖怪文学则出现了侠义及公案小说形式。众多 的妖怪文学的笔记开始涌现,比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三异笔谈》《萤窗异草》等。
最出名的当属《聊斋志异》,它不仅内容丰富,且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堪称妖怪文学一绝。
(《倩女幽*》剧照)宋元明清时期,既是妖怪文化的 ,也是中国志怪文学的绝响。这个时期的妖怪开始来源于日常生活。新的妖怪沿袭之前或者从以前的诸多妖怪中演化而来。故事题材也比较单一,多数是狐妖女*、书生佳人的爱情故事。
(由蒲松龄《聊斋》改编的电影《倩女幽03、中国妖怪故事:照妖镜下的人生百态, 的文化瑰宝
自《山海经》到《搜神记》,再到《西游记》和《聊斋志异》,妖怪文学占领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半壁江山。这些千奇百样的“妖怪”,被艺术家们赋予了人性。他们既有贪嗔痴怨,也有爱恨情仇。
而在这个人类与妖怪共存的世界里,作家以故事为镜,妖怪为鉴,写出了浮世悲欢的人生百态。“妖怪”不仅是我们的文化遗产,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妖怪都成为了独特文化象征。
比如“龙”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神话动物和神圣动物,秦汉时代以后再演化为皇权的符号。“麒麟”成为了祥瑞之物,古人更是用“麒麟才子”来形容德才兼备之人。
再者,妖怪在不同的时代被艺术家们赋予新的形象和新的生命。比如《野人闲话》中的白骨精成了《西游记》中的白骨精。现代仙侠剧中常出现的“鲛人族”来自于《搜神记·卷十二》的“鲛人”,《妖猫传》中的“妖猫”来自于《夜谭随录·卷二》。
《聊斋》、《搜神记》、《封神榜》等古代大量志怪小说陆续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李碧华和天下霸唱等现代作家更是从丰富的“妖怪素材库”中取材,打造多姿多彩的奇幻世界,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动人而经典的角色。
(香港作家李碧华小说《青蛇》改编的同如今,中国妖怪已成为了东亚文化圈的创作素材。深受日韩地区喜欢的“僵尸”更是每年都被搬上荧幕。不管是80年代的香港僵尸片,还是现在的韩国的《釜山行》,美国Netflix拍的《王国》,均以“丧尸”为外衣,深度探讨人性及社会问题。
(电影《釜山行》剧照)尽管中国妖怪文化已停滞百年,但庆幸根基深厚。也庆幸有张云这样的有心人,不遗余力地对“妖怪”加以系统整理和推广。我想在未来,中国妖怪文化将能得到国人更多的重视。自然也会有更多的创作者,用全新的眼光和高度,创作出更多 的艺术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