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文化打造晋药品牌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211219/10092280.html

“作为百年 ,荣耀再次加身,颐圣堂必将砥砺前行,将优质中成药源源不断投入市场,回报社会。”近日,在第十四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山西*河中药有限公司成为 入围的山西本土制药企业,其生产的藿香正气胶囊荣获银奖。在接受荣誉证书时,山西*河中药有限公司总经理、颐圣堂第十一代传人杨履世说。

颐圣堂中医馆是我省四大中医药 之一,传承至今已有多年,除因战乱暂时闭馆外,一直服务民众健康。新中国成立后,颐圣堂第九代传人、全国 老中医杨巨奎完善部分颐圣堂秘方,为全国各地患者号脉诊治、救死扶伤。杨履世是杨巨奎的孙子,和杨巨奎同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龟龄集制作技艺传承人。凭借牛*清心丸、止嗽立效丸等龙头产品,以“颐圣堂”为商标的*河中药有限公司发展成为我省 的中成药生产厂家,在杨履世创立的中医药研发机构“护航”下,形成以产、学、研为支撑的创新型现代化制药企业。

自年当选省*协委员以来,杨履世积极为中医药发展鼓与呼,先后提出“以中成药为抓手,打响晋药品牌”“关于加强山西中药院内制剂开发”等提案,潜心挖掘研究各地名方验方,为我省医药经济的发展寻找有力路径。医为仁术民为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停工停产,医疗物资匮乏,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在做好本业、保证药品品质的同时,杨履世带领企业紧急筹备价值万元的中成药驰援抗疫一线。在市面医用口罩几近脱销,终端药店纷纷“断货”的情况下,杨履世发动内部力量,想办法协调各方资源采购数万个医用口罩免费发放到市民手中,7天内发放口罩、药品、消*液近10万份,给省内16家医院送去药品1.8万盒,解一线物资紧缺燃眉之急。

颐圣堂目前拥有1名60年老药工、3名50年老药工、11名40年老药工,时代更迭中,丰富的药工资源让颐圣堂在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方面始终精益求精。“正是有着笃实专注的老药工精神,有着精益求精的炮制工艺,有着守正创新的拼搏精神,才让这家百年老店有了不可或缺的质感与底蕴。”杨履世介绍,在研发中,颐圣堂投资万元建立提取车间,引入产品质量在线检测系统,实现中药提取的全过程自动化生产,形成以呼吸类、心脑血管类产品为拳头,清热解*类、风湿骨痛类、肿瘤类、补益类等多类常见病多发病用药于一体的产品线。颐圣堂下设山西*河中医药研究所,已开发 新药15个,中药保护品种3个,拥有各项专利10项,成为同行业的示范企业和领跑者,让优质中成药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秉持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初心,杨履世开办公益机构颐圣书院,联合众多资源和力量传播中医药文化,提升专业能力水平,服务广大医生和患者。在这里,专家名医面向基层医疗从业人员普及中医药知识,为学员提供权威、规范、可收实效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内容。如何联合用药、如何对症治疗、疑难病例用药如何高效……颐圣书院线上讲、线下授,从“面对面”望闻问切,到“屏对屏”公益讲座,基层大夫与省内中医名师在线交流切磋,累计听课上万人次,获赞满满。

“中医药在此次抗疫中发挥出独特的优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经历过这次疫情大考,对于发展前景,杨履世认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和“晋药文化”传播将不仅落在纸面,随着中央、地方相继定调并出台相关*策,中医药发展必将进入快车道。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年轻的企业家杨履世肩负使命,正以满怀激情的力量谱写当代晋商新的篇章。

本报记者杨文俊

(责编:马云梅、褚嘉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1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